近几天,各地提前批录取已结束,一部分同学已查到了自己的录取结果,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进肚子里了。更多的家长则还要翘首以待,等着自己的批次开录。
为了让家长紧张的心放松一下,今天我们聊一个开心的话题:高考捡漏。
每年高考放榜后,总有一批考生因“低分捡漏名校”成为焦点。河南两名考生以542和536的成绩通过专项计划被北大录取,广西602分考生滑档后靠征集志愿被中山大学录取,青海361分考生“压线”冲进重庆大学,湖南524分考生通过强基计划被北大录取……
这些“幸运儿”的故事,让无数徘徊在分数线边缘的家长们对录取充满了期待,期待着属于自己孩子的高光时刻。
那么,我们很想知道,当高考的聚光灯散去,那些低分捡漏上名校的“幸运儿”,后来都怎么样了?他们能在新环境中站稳脚跟吗?
捡漏名校的考生,大多被调剂到冷门专业。
河南的那两名学生进入北大后被录取到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,虽然初始成绩与别的同学差距很大,但两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跟上了课程进度,于2023年顺利毕业。其中一名同学考上了北大的研究生,另一名考入了其他985高校的究生,发展的都很好。
那位602分进入中山大学“海洋技术与工程”专业的考生,虽专业冷门,但名校的“光环效应”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机遇。依托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全国顶尖的学科平台,在本科期间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,最终通过考研转入热门的人工智能领域。
湖南524分进入北大的考生,入学初期在强基计划的化学专业中成绩垫底,但他通过每天14小时的实验室攻坚,大三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《自然·化学》子刊发表论文,最终被剑桥大学全额奖学金录取。
正如一位捡漏成功的考生坦言:“专业冷门不代表出路冷门,名校的科研平台和校友资源才是最大的财富。”
低分进名校也有不少同学发展得并不如意。
进入名校后,捡漏考生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远超想象。
2024年青海省高校专项计划中,前面提到的那名考生以361分捡漏进入重庆大学(985高校)。但入校后因课程难度过高,上课听不懂,考试屡次不及格,逐渐被老师忽视,最终陷入抑郁。家长对孩子担忧不已,后悔当初报志愿时不该冲那么高。
四川一名考生以591分捡漏进入电子科技大学(985高校),但选择的专业为公共管理类(文科),与学校工科优势不匹配,导致学习困难。
2023年广东一位考生盲目冲刺名校冷门专业,入学后因无法适应高强度学习被迫退学。
所以,当面临“捡漏”机会,家长需要清醒认识到:名校是一块跳板,有机遇,也有风险。
家长要反复问自己:冷门专业是否与孩子兴趣、职业规划匹配?目标院校能否提供转专业、跨学科培养等支持?孩子能否具备在高压环境中持续奋斗的心理素质?把这些问题理清楚了,再来选择是否要去捡漏。
“捡漏”故事,本质上是关于“选择与努力”的寓言。名校光环或许能照亮一时,但人生的长跑中,持续的自我突破才是制胜关键。
对于家长而言,与其羡慕他人的“幸运”,不如静下心来,帮孩子找到最适合的成长路径。毕竟,教育的终极目标,不是把孩子送进某所大学,而是赋予他们终身成长的能力。
大财配资-网上股票配资公司-最安全的股票配资网站-股票配资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